西本願寺,我只知道名字,並不是很了解它的歷史。直到前一陣子在Pinterest找資料時,無意間發現一張日據時代的照片…
西本願寺,正式名稱為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,位在臺北市新起町1丁目1番地,以現在的地址來說是中華路一段147號。
西元1895年真宗本願寺派即隨軍隊來到台灣傳教,隔年起借用臺北北門外的至道宮為布教基地,稱為巡教使駐在所,開始向全台各地宣教。1897年3月就買了位在新起町的土地2,500坪,準備興建台臺北布教場,但到了1900年獲得本山(即教派總部)撥付2萬5,000圓資金之後,才真正開始著手進行建築工程,興建面對所、集會所及宿舍各1棟。於1900年5月3日開工,隔年9月15日竣工,完工後以面對所作為第1代的本堂,集會所兼做為事務室及輪番所,9月22日舉行入佛式,臺北布教所並升格為臺北別院。
幾年之後,總督府公告最新的台北市市區改正計畫,寺方才發現本堂、鐘樓和集會所恰好都落在道路預定地上,只好再另起計畫建新的本堂,於1908年4月先買下鄰地1,850坪,以供日後遷建之用。遷建工程是由御廟所最先開始 ,於1920年勘定位置完成後,隔年10月8日動工,1922年8月13日舉行上棟式,至1923年2月17日落成舉行慶讚法會。接著是會館於1922年6月20日動工,由高賴與助承攬興建,隔年2月10日竣工,總坪數108.8坪,為磚造建築,完工後命名為樹心會館,做為舉辦演講等集會場所。鐘樓亦於1922年11月16日動工,由大石熊太郎承攬興建,隔年1月16日舉行上棟式,2月17日與新落成的御廟所、會館一起舉辦慶讚法會。
當時輪番(即寺院的住持)是住在集會所裡面,1924年1月11日凌晨2時集會所的浴室突然起火,大火一發不可收拾,把整棟集會所包括裡面儲存的藏經、重要書籍。火災之後決定興建獨立的輪番所供輪番居住,新輪番所於1924年5月開工興建,也是由大石熊太郎承攬建造,9月7日落成。
本堂部分,寺方於1925年3月29日成立建築計畫委員會,開始商議第2代本堂新築事宜,幾經波折後,委由松井角平的松井組承攬工程,展開設計工作。松井組創業於1586年,第1代的松井角右衛門就開始從事營建業,傳到了松井角平已經是第15代。1923年因關東大地震燒毀的西本願寺築地別院,其重建工程就是由松井角平承攬興建,而設計者則是松井角平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時的老師伊東忠太。
1929年初淨土真宗本派本願寺臺北別院申請改名為臺灣別院,於2月2日核准。在新建第2代本堂的進度方面,松井組於1930年1月29日提交本堂設計圖,經委員會審查後,與松井組協商希望能將價錢壓低在23萬圓以內,在井手薰出面交涉斡旋下,雙方先於3月4日簽下草約,6月12日簽訂本堂興建工程正式契約,7月25日盛大舉行起工式後工程全面展開,並在1931年5月10日舉行上棟式,同年12月31日竣工,隔年1月7日舉行入佛式,本堂部分全部完工。
第2代本堂建坪有302坪,正面寬度為18.82間,約34.22公尺,分為7跨,高度為76尺,約23.03公尺,建物分為階上及階下兩層,階上為木造如京都紫宸殿的宮殿建築,建材採用臺灣產的紅檜木,室內分外陣與內陣兩部分,梁柱裝飾雕工精細,挑高的廟堂空間更突顯莊嚴氣勢。本堂基礎為防蟻害採鋼筋混凝土造,階下看似為單純的廟堂基座,其實內部配置有圖書室、會議室、事務室、輪番室、娛樂室、獨身室、食堂、湯沸場、倉庫等空間,床、書櫃、衣櫥等各式生活設施俱全。
然而好景不常在…
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,日本戰敗宣布無條件投降後,國民黨軍接收臺灣,而西本願寺台灣別院被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第二處佔用,甚至連交響樂團都搬進去了( 素質不齊,”接收” 進而演變為 “劫收” )。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內戰中失敗,退守台灣,成為大量跟隨國民黨徹退的中國移民落腳的地方,陸續有陸軍第六軍的眷屬及退伍軍人入住,能佔到房子的算幸運,佔不到房子的,在庭院裡隨意搭起簡易的棚子就克難住下來,1955年2月又加入被從大陳島強迫撤退搬遷來臺灣的居民,繼續加蓋成大片的違章建築群。另外還有從中國來的理教也打西本願寺的主意,動用關係要求把本堂撥給該教作為總公所之用,到1955年11月中華理教總公所正式遷入,改名為清心堂,堂外則仍是雜亂不堪的大雜院。
1975年4月5日下午5時,西本願寺台灣別院本堂南側的簷角突然冒出火苗,隨後大火一發不可收拾,到了晚上火勢才被控制,本堂階上木造建築全部被火夷平,僅存階下鋼筋混凝土的部分,附近200多戶違建亦受到波及,而那天正好是蔣介石死掉的日子。火災之後,佔住戶又回來了,蓋起更多更大的違建,就連理教也是在燒毀的本堂上繼續搭起佛堂。
直到2005年臺北市政府發放違建戶拆遷補償費,並協助安置到國宅後,西本願寺的大片違建終於在7月20日拆除,只保留原寺院所屬建築,隨後進入古蹟鑑定階段,但又在這敏感時刻,樹心會館於8月3日凌晨5時無故起火,把木造屋頂燒個精光,只剩下被火燻黑的紅磚牆。
2006年2月21日,臺北市政府將樹心會館及鐘樓公告為市定古蹟,其餘的遺跡則被列為歷史建築,但對殘破不堪的遺跡建物只進行簡單綠化,並開闢為 “ 萬華406廣場 “。
2011年5月臺北市政府著手將當年的輪番所、鐘樓和弘法教育用途的樹心會館進行遺跡原貌修復,並定名為 “ 西本願寺廣場 “,2013年7月開放民眾參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