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目前人類對海洋生態的破壞和濫獲速度下,2048的海洋只剩塑膠生物。
海 洋 → 地球表面積的71%,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,約占地球上總水量的97%;也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。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。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。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(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、二氧化碳和甲烷),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。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。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。
然而,隨著人口迅速成長、工業及科技的發展,對環境與食物等各方面需求大增,因此人類利用高科技和先進設備,為求最大價值而不顧生態運作的行為,對於海洋和土地予取予求的行為,最後還是得付出代價去承擔後果。
海洋調節著地球的溫度,海洋通過浮游生物為我們提供了大部分氧氣,海洋提供食物給我們享用,還有美麗的海底世界等,給了我們這麼多,而我們回報的竟是垃圾和污染。
石油污染 → 因離陸地有一段距離,過去,海上污染往往難以引發眾人關注;現在雖因有方便的網路和社群媒體傳遞,訊息得以擴展;不過還是處於弱勢。石油怎麼污染海洋? 陸地上的工廠、住宅區排放的含油廢水經河流向海洋注入;海上油船漏油、排放和油船事故等;海底油田開採溢漏;逸入大氣中的石油烴的沉降等。進入海洋的石油烴年約600萬噸。根據《 科學人 》雜誌的說明 — 原油裡的有毒化合物因地而異,但問題最大的是多環芳香族碳氫化合物(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,PAH),包括、苯、甲苯與二甲苯,這些化合物會對人類和動、植物造成危害。原油中的多環芳烴等化學物質很難溶於水,會持續留在環境中,對人體健康有巨大威脅。多環芳烴是著名致癌物質,它會透過皮膚直接接觸或呼吸系統進入人體,可能導致癌症。若於颱風季節發生漏油,在風暴助長下可能把浮油和有毒物質推向內陸,使更多人接觸到有害化學物質。 「想完全清理石油洩漏的污染是不可能的。任何一次洩漏的危害都是不可挽回的、長期的。」 此外,處理海上石油洩漏的除油劑,更是造成海域二次污染;除油劑是用來把漏油變為較小粒子的化學物質。但事實上,除油劑和擴散的油污染同時也讓毒素在海洋食物鏈中循環。更發現,由Corexit 9527除油劑分解的油料,比起未處理之油污,更嚴重損傷海鳥羽毛的絕緣性,使得海鳥更易因失溫而死亡。 洋生物與環境專家表示,放火燒油、倒入分散油污化學劑等積極除油行動,恐比油污本身還具破壞力。 石油對海洋生態的影響:
- 石油形成的油膜阻礙大氣、海水間的氣體交換,影響海面對輻射的吸收。長期覆蓋在極地冰面的油膜,增強冰塊吸熱,加速冰層融化。石油會溶解鹵代烴等污染物中的親油組分,降低界面間遷移速率。
- 油膜減弱了太陽輻射透入海水,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。油膜沾污海獸皮毛、海鳥羽毛,溶解油脂物質,使其失去保溫、游泳、飛行能力。高濃度石油會降低微型藻類的固氮能力,阻礙生長,導致死亡。沉降於潮間帶、淺水海底的石油,使一些動物幼蟲、海藻孢子失去適宜的固著基質。石油滲入大米草、紅樹等體內,改變細胞的滲透性。煉製油的毒性大於原油,低分子烴毒性大於高分子烴。
海洋塑料污染 → 「塑膠」這個物品,幾乎你觸目所及無一不與塑料相關,它便宜、耐用、便利性高,所以它無所不在;但它卻不能在環境中自然分解,丟進垃圾焚火爐會產生有毒氣體,最後就成了地球負擔最大的侵害。
《Time》報導,根據最新一期的科學期刊指出,自1950年工業革命以來,全球已經產生了91億噸以上的塑料,而這當中沒有妥善處理的廢棄物,如果累積起來囤積在曼哈頓,垃圾將可以堆疊3.2公里的深度。而每年的塑膠產量,已從1950年的200萬噸,增加到2015年的4.4億噸。
塑料不能像其他的物質在自然中分解,所以高達四分之三的塑膠垃圾都累積在垃圾掩埋場,還有更多的垃圾散落在陸地上、沉在海洋深處、湖泊中,一旦這些垃圾被其它生物誤食,往往都是死路一條。 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海洋廢物計劃主任 — 南希華萊士Nancy Wallace 說:「水中的塑料廢物已被證明可以危害600多種海洋生物,鯨魚,海龜,海豚,魚和海鳥都受傷或死亡。」 比方說在海洋中,塑料碎屑漂浮在表面,陽光將其分解成為微塑料的微米級顆粒,這些可以被鳥類誤認為食物,並可能污染海洋食物鏈。
喬治亞大學研究員 — 杰納賈貝克 Jenna Jambeck 表示:「在全球至今91億噸的塑膠廢料中,有將近70億噸已經沒有在使用,這當中只有9%被回收再利用、12%被焚燒;可悲的是,在陸地和水中,卻有55億噸在環境中累積。」
回收利用並不能防止塑料廢物對環境的影響,它只是延遲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。目前永久消除塑料廢物的唯一辦法是將其燒毀或融化,但有毒物質氣體產生是個大問題,而且燃燒速度也比不上生產速度,因此,消費者更應該盡可能的使用塑膠製品到極致,而不是隨隨便便就丟棄。塑料污染還可能使魚類無法吸收足夠的營養,對其消化系統帶來傷害等。吞食塑料微粒及垃圾還讓這些海洋生物面臨慢性中毒的危險。此外,科研人員在鯨魚、鯊魚體中發現的化學物質直接與塑料有關。這些化學污染直接威脅這些海洋生物的健康,從生長荷爾蒙、到新陳代謝等方面。
隨著人類所製造的垃圾量日漸增加,海洋生物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死法 — 「塑殺」。塑殺最常見的狀況是動物被廢棄物「纏繞 entanglement」受傷無法正常生活,或無法換氣致死。另外則是不小心「食入 ingestion」廢棄物,導致無法吸收營養而死,或阻塞腸道而死。
在海底,孕育生命的珊瑚礁海床也面臨浩劫。除了人造垃圾,「幽靈漁具 ghost fishing」也成為荼毒海洋的一大兇手。「幽靈漁具」指的是那些不見或是被拋棄的魚網、魚線等捕撈用具,它們在海中會持續困住生物或破壞棲息地。一個被拋棄的魚網,還可以持續捕獲生物長達27個月。當漁具蓋住珊瑚,會導致他們破損或感染。學者調查,夏威夷歐胡島有65%的珊瑚都被魚網覆蓋,造成部分的珊瑚死亡,還有2種海草因為大型海廢的陰影,無法吸收陽光導致缺氧窒息。數萬年來孕育海洋生命的海床,卻在近年逐漸被海洋廢棄物摧毀。
不止海洋動物受影響,海鳥也會將垃圾吃下肚,甚至當成築巢材料。研究顯示,美國一半的塘鵝族群中,高達75%的巢都出現漁具廢棄物,造成幼鳥被纏繞。另外,也有學者解剖168隻不明原因死亡的信天翁雛鳥胃袋,發現每隻雛鳥胃裡平均約有10克塑膠。為了消化這些不可能被消化的食物,小信天翁往往分泌過多的胃酸造成潰瘍,接著就因為過度飢餓與脫水而不支倒地。
這些清不完的垃圾、落落長的海洋生物受害名單,反映的還是人類「便利至上」的拋棄式生活習慣。垃圾人眼可見,但背後所造成的污染卻是人們所無法看見的,海廢背後所帶來的污染物最終會回到生物身上,後續所引發的疾病什麼時候會在人類身上顯現,誰都不知道。 在2016年發表的報告《海洋中的塑膠》,已確定全球至少有170種海洋生物會攝食塑膠碎片,包括旗魚、黑鮪魚、龍蝦、淡菜等餐桌上常見海鮮。還有科學家發現,剛孵化的歐洲鱸魚幼魚甚至偏好吃微塑膠。劉大綱則補充,有幾份頂尖科學期刊的研究,也在僅幾公分長的浮游生物體內,發現更小的微型塑膠。
❛ 我們吞下肚的就是我們所丟棄的 What you eat is what you throw away ❜
過度補撈 Overfishing → 為了生存,漁民發展出網目更細、更多層、更大型的網具、更強力的捲網器、作業時放更多的網,讓大小魚兒都走投無路,以提高漁獲量,卻因此扭曲了沿近海的食物鏈,豐饒的海洋變得匱乏了,養不起食物鏈的高階消費者,包括鯨豚與人類。
在臺灣,沿近海漁業日漸衰微,「過度捕撈」是原因之一,在西海岸和在東海岸都差不多,只有程度上的不同。無論在東部和西部,毒魚、炸魚、捕吻仔魚、並且在沿岸使用底拖網、拖網、流刺網等,都造成過度捕撈,這是漁業枯竭的主因。紐約大學海洋保護教授 — 羅伯茲 Dr. Callum Roberts 指出,許多漁業會將打撈過多或品種錯誤的魚隻丟棄岸上,數量之多嚴重影響了海洋生態,「我們每年殺死的魚比人類的總人口數還多。」 而那些破壞海洋生態的產業不會就此罷休,因為每年的高產值。對於海洋生物的消耗不只導致水中生命的劇減,也間接破壞了整個海洋生態;每年捕獲的魚隻佔整個海洋的75%,其中因上述原因被丟棄的就高達40%。如果世界繼續以目前的速度捕魚,那麼到2048年就不會有更多的魚可以吃了。這是世界野生動物聯合會制定的可怕警告。
底拖網 BottomTrawling,貼海底拖行,又叫「海洋推土機」,有些大型捕撈船用的網具長約2500米,深可達300米。深海海床水流與氣溫偏低,生態系統穩定自然,一旦遇上底拖網,後果可想而知。僅美國佛羅里達州和紐西蘭,97%至99%的深海珊瑚已被底拖網破壞。
底拖網的危害 → 無特定目標,一網打盡的”混捕Bycatch”致使每年有逾百萬隻鯊魚,超3萬頭鯨豚、1萬隻信天翁、1萬5千頭瀕危海龜等慘遭捕殺;大約有2700萬噸的生物會被丟棄,90%甚至都會被遺棄,只留下10%以供食用。 因為遭受了氣壓驟變和網中的擠壓,魚兒體內的器官已經破裂或飛脫,重回海洋意味著痛苦等死或者被吃掉。
到底「底拖網」有幾可怕?
1. 過度捕撈 → 每年有數以百萬噸計的海洋生物,遭底拖網吞噬。其所經之海床,生命殆盡,難以復元如初。因此,各地政府必須儘快禁止底拖網,否則海洋生態岌岌可危。
2. 混獲 → 千萬別要誤會使用底拖網捕魚方法,可令魚獲豐富。事實上,網內數量龐大魚獲中,無數物種只是遭誤捕,例如海鳥,甚至已屬近危物種的黑鯊,就是混獲下的犧牲者;一些魚苗則由於無甚市場,難逃被棄掉命運;而大部份被誤捕的魚,往往不是死掉,便是奄奄一息,同樣被棄回大海。
3. 動搖海床 → 要將魚網沉到海床拖行,魚網本身必須有一定重量。一個底拖網,可達三層樓高,更大如足球場。可想而知,被底拖網掃過的海床會變成怎樣?許多藏在深海的海床,水流與氣溫偏低,生態穩定自然,可是一旦遇上底拖網,寧靜和平的生態蕩然無存。
4. 危害珊瑚 → 不僅位處熱帶的海洋,才見珊瑚,許多珊瑚品種均棲身冰冷的深海之中,有些更存活數千年之久,但如果被「海洋推土機」輾過,數秒間便會化為烏有。以佛羅里達和紐西蘭為例,有97%至99%的深海珊瑚被底拖網破壞 (State of the World’s Oceans, 2009, Springer)。
5. 摧毀無數海洋生物的家園 → 海床是許多海洋生物如海膽、海筆、海綿、蚌類、蠕蟲及蛤蜊等海洋生物的家園,一些更隱沒海床洞穴之內。底拖網的出現,迫使牠們失去家園,甚至死亡。
或許有人認為,深海或浮游生物與己無關,但食物鏈環環緊扣,某些海洋生物正是其他魚類或蟹類的食物來源,食物鏈一旦中斷,您我常吃的海產也難以存活。底拖網有如把樹根連根拔起,影響整棟樹的健康。
圍網 Purse Seine Nets → 網孔極小,微小的蝦米和幼年魚仔亦不能倖免。有的張開面積相當於60個足球場,深度相當於十幾層的高樓。
糧農組織:「全球80%的漁業資源處於超負荷消耗狀態,幾近崩潰邊緣;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,將近90%的海洋魚類資源,如鯊魚,旗魚,金槍魚數量驟減(過度捕撈導致了全世界1/4漁業已經崩潰)。」過去50年,全球海洋近一半的魚消失了。全球90%的大型魚類瀕臨絕跡。包括我們熟知的鯊魚、大比目魚、金槍魚(俗稱吞拿魚)、石斑魚,而它們又都是海洋生態系統頂端的捕食者。印度洋克洛澤群島,愛德華王子群島和馬里恩島一帶的小鱗犬牙南極魚(通常叫智利鱸魚),因為被大肆捕撈,僅僅在兩年內就宣告滅絕。
全球每年產生3億噸塑料,約10%進入海洋。到2025年,海洋中塑料和魚類數量將達到1:3,到2050年,海中塑料垃圾總重量可能超過魚類。塑料污染不止肉眼可見,還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看不見的「微塵」型污染。這些直徑小於5毫米的微小纖維如同海綿一般,吸收各種污染物,因為無法被過濾,最終匯集到海洋中。因為不可降解,它們還會留存在魚兒的消化系統內,干擾內分泌,產生神經毒素,長久下來可能進一步構成致癌物質。事實上,我們自認為健康的食物鏈變成了「傾倒的垃圾,進入海洋生態後,會被魚類吸收,最後會以另外的方式回到餐桌上」的惡性循環。先不說整個自然資源,藥物殘留、重金屬汙染,經由食物鏈傳遞,最後被人類吃進體內,長期累積將有害健康。
不僅如此,氣候變暖(2016年,大堡礁近1/4的珊瑚因為溫度上升和海水酸化死亡)也會進一步惡化海洋生態。而肇因本身,也和當今捕撈開採難脫干係。盲目擴大的海產養殖,遠洋捕撈給海洋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;而漁業資源一旦枯竭,那些出口地的發展中國家地區的貧困亦會加劇。還有畜牧業,其每年都有難以想像的排泄物及廢料數量被棄置大海,形成所謂的氮污染區,因為無氧的關係該區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生命。
一條美味的大黃魚、一碗海參、一盤金槍魚肉……或許,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樣健康;食材的來源,遠比我們印象中的要複雜,背後都是環環相扣的因果鏈條。
聯合國提出警告:專家在經過多年追蹤調查後,對於美洲、歐洲與中亞、非洲和亞洲太平洋(Asia-Pacific)這四大地區提出「最後提醒」。其中,我們所身處的亞太地區,若這麼濫捕亂抓而無所節制,恐怕2048年時,這區域的海洋將無魚可食用。
報告中,對四個區域分別提出示警:
一、美洲:若趨勢不改,在2050年以前,美洲大陸將大幅喪失15%的動植物 品種。
二、亞太:公元2048年,將不再有漁獲提供給商業捕魚。
三、歐洲:僅存1/4海底物種能生存。
四、非洲:2100年之前,恐怕該洲有過半的鳥類與哺乳動物品種會消失。
環境學家 — 羅伯華生 Robert Watson 表示,他們很擔心,這會影響人類的生存,包含食物供應、乾淨飲用水與公共衛生,但人類卻依然我行我素地破壞和傷害地球。「我們所造成的氣候變遷愈來愈惡劣、也一步步地傷害整個生態系統,兩種傷害正快速地結合與擴大中。」「人類為了讓生活維持好的狀態,其實是不斷地向地球『預支』或『透支』未來的額度。」
而我們身處的亞太地區,不僅會在2048年失去漁獲,更會讓這區的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 大幅減少45%、9成以上的珊瑚消失,對於整個陸上與海上的環境都將成為一大威脅。
海洋對人類如此不可或缺,但根據國外媒體Huffington Post的整理,全球海洋正面臨九大危機,包括過度漁撈、不永續的養殖漁業、海洋垃圾、廢棄魚網造成的幽靈漁撈 Ghost Fishing、海洋酸化、優養化造成海洋死亡區(dead zone)、陸上排放造成汞汙染、海上鑽油、取鯊魚翅、捕鯨等。
人類製造的因,果… 已到來,而且來的速度遠超專家學者預估的還快!